李天经
李天经(1579年—1659年),字长德,河北吴桥人。明代历法家。神宗癸丑进士。崇祯六年(1633年)主持历局,编写《崇祯历法》137卷。其中包括日躔、恒星、月离、日月交会、五待星、五星交会等。法源部分进呈的书40卷,占全部历法的30%。《崇祯历法》中,大多属于几何学与三角学,尤以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最多。历法还介绍了当时欧洲天文学家第谷的地心学说。并与徐光启、利玛窦合译《同文算指》,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数学。李天经在崇祯十一年升为光禄寺正卿(一品),至清朝入京,获授左通政使。有教史说他尚气节,拒入满清,不确。应是入清后,朝廷征村野遗老,授其官。不久告老还乡,逝于清顺治十六年。是中国科技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。但这样重要的人物,《河北省志·人物志》却未予收录,真是很遗憾的事情。

李天经(1579—1659),字长德,河北吴桥人。明代历法家。神宗癸丑进士。崇祯六年(1633)主持历局,编写《崇祯历法》137卷。其中包括日躔、恒星、月离、日月交会、五待星、五星交会等。法源部分进呈的书40卷,占全部历法的30%。《崇祯历法》中,大多属于几何学与三角学,尤以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最多。历法还介绍了当时欧洲天文学家第谷的地心学说。并与徐光启利玛窦合译《同文算指》,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数学。

简介

李天经(1579年-1659),明代著名天文学家。他继徐光启之后主持编纂完成了《崇祯历书》。这是一部我国比较全面介绍欧洲天文学方面知识的著作。他还撰写了《浑天仪说》五卷,阐述了十余种精密天文仪器制作和运用方法,为中外天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的杰出的贡献。李天经还是天主教徒,被称为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。

20世纪90年代版《赵县志》把他记作赵县人,《中国人名词典》也记其为赵县人,网络搜索也多记其为赵县人。李天经确为赵县人吗?不是,李天经应当吴桥人。索证:

其一,无论康熙版和光绪版《吴桥县志》均记载李天经和范景文同为吴桥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)癸丑进士。还记载了二人年少时在城隍庙游玩的传说故事。

其二,《畿辅通志》载:“李天经字性参,号仁常,副宪懿之孙。父如峰,官光禄丞,恬粹温和,人皆称为长者。天经以万历癸卯于乡,癸丑成进士,依依膝下,不欲仕。两亲强之出仕。由河南开封府教授,历陞至山东济南府郡守。守土民感颂,为立生祠。转粮臬,闻母病,即悲泣不自胜。乃乞归养,未允。所请退以单骑驰归,甫及旬日,其母卒。继丁外艰服阕后,即补河南守道大宪,皆器重之。历中州方伯,左迁山东粮道,以修历书成陞光禄寺卿。国朝定鼎求遗老在籍。如入见授通政使,以年老辞归里家,素封  族贫者多,资举火岁饥,出米二千石以赈,又出粟八千石济防兵饷,捐银千两改修砖城,阖邑德之,寿八十有一。卒之日,远近皆为流涕,祀乡贤。”

其三,其祖父李懿官至明朝西宁道兵备副使,曾开编写《吴桥县志》之先河,“明万历三年邑人李懿始纂辑县志,其书久佚。是编先觉延邑人杨萃等分门编纂,自为总集成书。”李懿因为李天经受到国家的封赠:“李懿以孙天经贵赠中大夫光禄寺正卿。”

其四,顾诚《明末农民战争》中记述了明末山海关战役后三个月内官绅叛乱情况表,“乡官李天经、举人王翰、都司范汝湛等,俘杀大顺政权吴桥县令符执蒲、典史易正乾。”康熙十二年《吴桥县志》卷四《官师》也有记。参见顺治元年七月《庆藩奉国中尉朱帅釒炊启本》。

其五,吴桥文庙自建立至明亡,历经280年。清朝建国后,吴桥文庙遭战乱需要重修,顺治六年李天经写下了《重修学宫庙碑》,为之作记,县志可查。

以上种种,皆证明李天经为吴桥人。为什么很多版本认为李天经是赵县人呢?清前期石家庄天主教的活动可以从他身上找到痕迹,估计原因于此。

李天经在崇祯十一年升为光禄寺正卿(一品),至清朝入京,获授左通政使。有教史说他尚气节,拒入满清,不确。应是入清后,朝廷征村野遗老,授其官。不久告老还乡,逝于清顺治十六年。是中国科技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。但这样重要的人物,《河北省志·人物志》却未予收录,真是很遗憾的事情。

小传

李天经(1579l659),字性参、号仁常,吴桥县城关镇驸马村人。祖父李懿,曾任明朝西宁道兵备副使,为边防名将,文武兼备。李天经历任国子监博士、户部驿外郎、济南郡太守、山东督粮道、陕西按察使、河南右布政使、光禄寺正卿(一品),官至兵部尚书,他为官清正,被誉为李青,并且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。

李天经与范景文是少年好友,并同时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考中进士。李天经长于吏治,且酷爱天文。公务之余,经常读郭守敬、张衡、一行等科学著作,并受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-1633,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、农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,官至礼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。)的赏识,保荐为光禄寺卿,参与编制立法。后徐将督修历法《崇祯历书》的重任全部托付给李天经,在此期间,他向皇帝提出了《论节气疏》、《论置闰疏》、《论仪器疏》、《修订历法条议二十六则》等奏章,作为修订历法的准绳。在李天经的主持下,有李之藻、王应麟及外籍传教士龙华民、邓玉涵、罗雅谷、汤若望等人参与,经过不懈努力,历经五载,完成《崇祯历书》,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,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,三角学,几何学,天文仪器,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、交食,全天星图,中西单位换算等,共四十六种,采用第谷(1546—1601)的太阳系结构系统,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(1473—1543)《天体运行论》中的许多章节,还有开普勒(1571—1630)《论火星的运动》一书中的材料,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,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,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,奠定我国现行农历基础。该书126卷,每卷都有他精心审核,他还亲自撰写了《浑天仪说》五卷,阐述十余种精密天文仪器的制造和运用方法,为中外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崇祯十七年(1644),李天经回故乡修养,清初授命他为通政使,不久便以病老为名,辞归故里。在乡期间经常赈济灾民,并曾捐银千两,赞助修建吴桥砖城,清顺治十六年(1659)病故。